核心素养视野下农村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活动化作业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摘要:基于课标、核心素养和传统作业设计的弊端,在农村初中尝试道德与法治活动化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主要从借力乡土资源、运用网络资源、统整学科资源、整合家校资源四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强化学生的学习力,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效结合。
一、道德与法治活动化作业设计与实施的重要性
(一)基于课标的要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不仅是智育课程更是一门德育课程,包括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道德教育是其核心内容。要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需要基于学生生活,学生主动参与,通过道德践行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道德与法治课作业是课程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是巩固、运用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是反馈教学效果的手段。设计与实施活动化作业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把道德知识外化为现实的道德行为,逐渐形成道德习惯,体验道德情感,提高教学实效。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
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按照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需要进行教学延伸和拓展。活动化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又能够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平台。活动化作业是指能帮助学生巩固和完善课堂内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过程和方法、陶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活动,是学生在某一阶段学习之后教师指导或规定下进行的有目的、有步骤的应用和加深理解、识记,并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活动。活动化作业的设计更注重作业的趣味性、实践性、自主性和整合性,强调学生通过合作、交往,实现自主体现、自主构建、自主实践和自主发展。
(三)基于传统作业设计弊端的要求
传统作业设计往往局限于课堂知识、书本知识,存在作业形式单一、内容重复、答题方式死板、死抠书本等弊端,没有合作和探究,考虑不到学生的差异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无法很好的完成本课程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课程目标的实现。
道德与法治活动化作业设计与实施的尝试
借力乡土资源,助力活动化作业
乡土资源可以为活动化作业提供丰富的素材,也可以让学生零距离接触自然和社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校对面就是春江民俗文化公园,常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如女子双龙、常州唱春、打莲响、唱凤凰、麦秆画、蛋雕、柳编等。周边既有齐梁故里、孟河医派的发源地,又有革命先驱恽代英的故乡;既有现代文明,又具传统习俗,拥有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让我们的活力化作业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如道德与法治(部编版)八上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时,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环保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江边污水处理厂,了解很多污水处理的工艺;参与朗盛集团公众开放日,知晓化工行业的环保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同学们以“珍爱生命之水”为主题进行科学调查和实践探究活动,按下图所示撰写活动报告,让同学们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了解我们的社会生活,并能提高自我的水资源保护意识,营造珍爱生命之水的浓厚氛围。
“珍爱生命之水”主题探究活动 | ||||
组长 | 主要成员 | |||
课题提出的背景 | ||||
主要研究内容 | ||||
研究方法 | 预期完成时间 | |||
研 究 活 动 步 骤 | ||||
阶段 | 时间 | 主要任务 | 阶段目标 | |
第一阶段 | ||||
第二阶段 | ||||
第三阶段 | ||||
研究活动 需要的条件 | ||||
预期成果 | ||||
成果表达形式 |
道德与法治(苏人版)八上第一课《以礼相待》时,让学生们回去搜集身边的礼仪、风俗,以及这些风俗的变化过程,并学会思考这些礼仪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增强学生鉴别礼仪的意识和能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运用网络资源,创新活动化作业
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运用网络和信息技术为支撑,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和创新学生的活动化作业,让“e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道德与法治(部编版)七上第五课《网上交友新时空》,为了了解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真实情况,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并运用网络资源发放调查问卷、统计问卷,了解中学生网上交友的普遍程度、网上交友的动机、网上交友的标准、网上交友的方式、网上交友的时间、网上交友的影响,并写出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借力青果在线网络学习平台,将学生的调查准备、调查经过、调查结果予以分享交流,使学生在学习他人经验,反思提升自我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目标,创新活动化作业。
统整学科资源,延展活动化作业
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仅靠每周两课时是不能得以充分实现,道德与法治“综合性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强学科整合,统整不同学科资源,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拓展课程内容,延展活动化作业。如,道德与法治(部编版)七下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我们结合“与法同行”的校本课程,联合“模拟法庭”等学生社团活动,让学生选择某一部法律,自主完成面向同学、面向家长、面向社区居民的普法宣传活动,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律信仰。道德与法治(部编版)七下第一单元《青春时光》和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面对学生们在青春期产生的各种生理、心理困惑,情绪情感疑问,我们和校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的校本课一起组织“我爱我”的课外活动,组织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们在游戏中解决困惑,学会接纳与调试,更好地面对青春期的美好时光。
整合家校资源,提升活动化作业
为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道德品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逻辑线索展开,可结合生活热点、时政热点,针对“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交往的品德、承担社会责任”三个主题,整合家校资源,来设计相关活动化作业。如道德与法治(部编版)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时,设计了“这周我当家”的活动化作业,让学生从家庭开支、家务劳动等方面当家做主,有条件的还可以加入父母职业体验,帮助学生真切地体会父母的不易,从而产生孝亲敬长的情感和行为。八上第三单元《承担社会责任》时,设计了“我是社会小公民”的活动化作业,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了解社会生活中有哪些需改进的问题,小组挑选其中一项深入研究,分析原因,设计改进方案,进而帮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道德与法治活动化作业设计与实施的价值
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初中阶段是人一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动荡时期,学生的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大为增强,他们希望按自己的意愿去自由活动,希望能够自己去探索新知。要实施活动化作业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不同类型、内容的作业进行合理地统筹规划。学生在活动化作业的完成过程中,有些涉及到问题选择、任务分配、资料整合等,每一个环节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在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更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增强教学实效。
强化学生的学习力
“学生的学习力主要指顺利完成学习活动所需要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身心能量”,学生的学习力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是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经过反复训练可以获得的。活动化作业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形成坚持不懈的学习毅力,进而产生良好的道德情感,树立道德信仰。教师也可以通过活动化作业的设计,深入挖掘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方面的资源,使学生在获得道德知识,养成道德行为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力,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按照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包含了学会学习,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道德与法治学科实施活动化作业,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认知体验过程中,多角度地、切合实际地分析和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寻求解决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学会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培育有责任担当的公民素养。
(四)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效结合
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是紧密相连的,也是开展活动化作业的广阔领域。活动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属于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但活动化作业不仅涉及到学校,也有关于家庭或社会方面的,所以需要学生回归家庭,走进社会。有些活动化作业要求学生走进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如社会调查类的活动化作业,需要社会提供资源,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感悟、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发展。有些活动化作业需要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借助家庭资源。因而,活动化作业是联系家庭、学校、社会的纽带,通过这一作业形式可以发挥三者的合力作用,帮助学生不断提高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孟宵楠.初中思想品德课道德实践型作业设计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蔡学之,黄海霞.以道德实践作业引领思想品德课走向【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2):50
夏宏志,王斌.思想品德行为作业设计应遵循的原则【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