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具体内容 前两星期布置了任务,每个组员独自以“化学核心素养”为主题词搜索相关文献,进行学习,再在教研组活动上进行交流。 高中阶段的化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能认识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 能运用多种模型来措述和解释化学现象 ,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4、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 , 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具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5、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要想在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我们认为可以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两方面入手。组员分享了他们查阅到的文献,给我们教学上很大的启发。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一文指出改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是根本,包括改善教材的编写结构、改善教师教学方式。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将传统的 “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具体而言,需要体现以下三个着力点。 第一,由 “抽象知识” 转向 “具体情境”,注重营造学习情境的真实性。 第二,由 “知识中心” 转向 “能力 ( 素养)中心”,培养学生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目前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教学,弱化了由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和能力的过程。 第三,由 “教师中心” 转向 “学生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要把教学中心由 “教”转向 “学”。教师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之上,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开展 “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仅要求教师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关注学生问题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化、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指导并促进他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学习探索,进而形成独立思考、实践和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放手让学生自学。 《化学新课程实施中作业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一文给我们布置作业提供了新思路, 作业形式不要局限于纸笔作业,可以多样化。学生的作业应由“可预见的、早已生成的、封闭型的”学科作业,走向“以师生共同建构、创新课程产生的新知识为基础的、开放型”作业。在兼顾新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下,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性的书面作业模式,设计形式多样,开放性的作业,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作业常见形式如下:(1)阅读作业──新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提供了较多的“科学史话”和“科学视野”等阅读材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口头表达作业──复述化学用语等识记内容,如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元素周期律的记忆等。教师还应教学生学会总结规律,学会巧记,而不是死记硬背。 (3)书面作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运算、简答题或绘制实验仪器装置图等。 (4)实验作业──新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提供了较多的家庭实验和小制作等。学生通过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动手实验,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也增加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 (5)开放性作业──让学生从书本中跳出来,从题海中跳出来,走向社会,走近生活。学校与教师可充分利用资源,举行课外活动(兴趣学习小组、竞赛指导活动)、社会调查(如测定酸雨的pH值、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的调查、吸烟的害处等等)、参观学习(参观造纸厂、制药厂等化工厂的活动)等。 理论学习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实践。我们商量结合我们组教师参与的省级课题《核心素养视野下农村初中学生活动化作业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设计几个化学活动化作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