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时间:2019年 12月11日 活动地点:九(8)班教室 活动参与人员: 林丹 徐文佳 任艳秋 周玲玲 |
活动具体内容(附照片文字): 复习课新思路 听评课新收获
复习课一直是教师比较头疼的课型,第五章《金属的冶炼与利用》新课结束后,林丹老师展示了一节专题复习课。本节课分为三个环节,一:回顾金属的性质,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硬币引入,让学生设计方案鉴别三种常见的金属铝、铁、铜,以此让学生回顾金属的物理及化学性质。通过一个视频,学生了解了古钱币的发展史,学生产生了疑问:“古代铸造钱币要用到大量金属铜,铜是怎么得来的呢?”由此进入到第二环节:探寻铜的冶炼。这个环节从学生最熟悉的湿法炼铜开始,再追溯到更原始的火法炼铜,到现代的生物炼铜。这个过程中,学生把前面学到的工业炼铁进行迁移和应用,同时能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赞叹化学工业水平的发展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第三环节:探究铜的锈蚀。学生根据铜绿的元素组成推测铜生锈的条件,并设计实验探究铜生锈的条件,在此强调了设计实验时的对比思想,注意控制单一变量的原则。最后回顾了四套人民币中硬币的演变,从中学生发现金属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开课结束后,组内教师进行了评课。大家认为本节课教师利用情境现代和古代的钱币将金属的性质、冶炼、锈蚀等本章重要内容串联起来,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课堂实施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计了学生讨论、学生展示等环节,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率较高。
|
记录人:任艳秋 |
日期:2019年12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