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具体内容(附照片文字): 《声现象》教材分析 陈:本章前两节课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课堂上拟采用激励教学法、实验认知法、直观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分组实验亲自来进行论证,最后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作为教师要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学生学习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比较归纳法、类比法、猜想法。让学生利用身边或随手可得的物品如“尺子、纸张、橡皮筋”等,使其发声,比比看谁的发声更特别,并观察、思考、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点,得出结论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然后通过演示实验:振动的音叉激起水花、随鼓面跳动的桔子皮,用视听的冲击力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结论,同时让学生举出一些自然界中有趣的发声现象,如优美的琴声、蜜蜂的“翁翁声”等,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物理就在身边。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学生讨论、猜想,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水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思考一下: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可能会以什么形式向远处传播?总结得出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随即创设神七宇航员交谈情境引出问题:宇航员之间是通过什么进行交谈的?他们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声音在传播的时候有什么条件呢? 引导学生把线放耳朵里,听到的声音比不放响的多。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得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说明固体能传声?液体、气体能传播声音吗? 总之,教师的教学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贯彻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探究教学的基本理念。以教材为平台,给了学生十分宽松的思维和活动空间,由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形式来获取和掌握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
记录人:陈吟梅 |
日期:2020年9月11 日 |